4月9日,学校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罗乾宜,校长朱新远出席会议并见证签约。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与副校长张华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学校与国机集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52年院系调整后,与集团同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国家建设需求,学校输送了成班级的学生前往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等地,为新中国机械制造领域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参与了首台国产万吨水压机、首台红旗轿车等重大装备的研制,以及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一汽等公司的建设,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的黄埔军校”。同时学校的发展长期得到国机集团的大力支持,众多校友在国机集团及下属企业任职,像机械部老领导陆燕荪、吕福源,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樊高定、中国成套工程公司顾海涛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成为骨干和领导,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签约仪式前,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会谈交流。罗乾宜在讲话中指出,国机集团作为我国机械工业的“排头兵”,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当前,集团正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机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上海理工大学在能源动力、仪器仪表等领域拥有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强大的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此次与上海理工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是国机集团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国机集团期待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在科技攻关方面取得新突破,解决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借助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国机集团培养和输送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集团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陈学东在讲话中指出落实好国机集团与上海理工大学的合作协议,要聚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工程博士的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不断优化合作模式,为机械工业创新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朱新远在讲话中表示,上海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平台。国机集团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国机集团的发展需求,在能源动力、仪器仪表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一方面,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希望以此次协议签订为新的起点,与国机集团携手共进,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推动机械工业创新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会上,张华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特色,并提出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等方面深入加强合作,进一步对接企业所需和学校所能,形成更多高质量成果。
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围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双方表示,将以本次协议签订为契机,深入推动能源动力、仪器仪表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助力机械工业创新发展、服务新型工业化发挥更大作用。
国机集团人力资源部、科技发展部有关负责人,下属企业中国农机院、合肥通用院、北起院有关负责人,我校先进技术研究院、地方合作办公室、党政办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会议现场
合作签约仪式
供稿: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