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抢“鲜”看,开课第一天师生们在忙啥?

时间:2023-09-12浏览:215编辑:摄影:

伴随着熟悉的上课铃声,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们迎来新学期首个教学日,本学期计划开设745门次本科生课134门次研究生课程。新学期,新起点,新气象,新篇章,让我们一同看看开课第一天师生们忙点啥?

“忙”融入新生活

早上8点,2023级经济管理实验班的张奚昕迎来了大学生涯中的第一节课——“高等数学A”。“我喜欢数学,但以大课堂的形式来上数学课还是第一次。”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张奚昕提前来到了教室熟悉环境、预习课本,书桌上一本崭新精美的笔记本也为新一阶段的学习带来了满满的仪式感,她说:“希望可以慢慢适应大学的环境和节奏,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好好学习争取大二进入心仪的专业,也想抽空加入感兴趣的社团,享受大学多姿多彩的生活。”

“高等数学A”课堂

下午,突然下起暴雨,但是师生们上课的热情不减。中德学院大一新生岑欣颐与室友陈思雨冒雨早早赶到教学楼,本以为会空荡荡的教室,前排全部坐满了新同学,她们不由得感慨:“看来下暴雨也得‘抢’座位啊。”在随后的课堂上,张巍老师以华为公司为例,向学生们讲述了教育、科技、人才系统谋划的必要性,同学们的第一节“形势与政策”课正式开启。

座无虚席的“形势与政策”课堂

“忙”迎接新挑战

大二下学期,机械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李晓在罗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单片机原理”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表示:“罗老师知识渊博,在课堂上认真且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对待学生和蔼可亲。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经由罗老师讲解,我感觉学习和理解上没有那么困难了。”

因此,在大三新学期,李晓又一次走进了罗韡老师的教室,将在罗老师讲授下开启专业难度更高的“DSP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李晓看来,更好地迎接新学期,在暑假提前做好专业复习预习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上课的时候跟紧老师步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才能带来最好的学习效果。”转眼间,大学时光已过半,李晓想对新学期的自己说:“要更加珍惜在校读书的宝贵时光,勇于迎接专业上的新挑战,尽己所能,不留遗憾。”

罗韡老师“DSP原理及应用”课堂

“忙”开发新技能

虽然是第一天上课,但学习的内容对于光电学院的王正杰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电磁理论”这门课的难度很大,冯吉军老师在上课前就将资料发给同学们提前预习,以便大家熟悉知识点。“这门课比较抽象,今天的课堂上,冯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或有趣的实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点,让我们以更轻松的心态开始课程学习。”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王正杰希望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多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开发一些新技能,他认为:“大三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会更多接触到专业的核心知识,我们需要扎实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将理论结合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深造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冯吉军老师“电磁理论”课堂

“忙”传授新知识

“我们国家现在发电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双碳’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环建学院杨一琼老师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堂上,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着老师刚刚抛出的话题。“在微生物学课上被问到和发电相关的问题,着实让同学们惊讶了一下,大家都很兴奋。”大二学生张毅在课后回忆道。

原来,杨一琼老师是从社会热点问题引出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于缓解发电污染问题的现实意义,讲述了微生物“修复”世界的重要意义。张毅同学表示:“如此贴近生活、紧跟热点的话题让大家更快的进入上课状态,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对人类社会环境保护改善有贡献的环境科学家。”

杨一琼老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堂

在能动学院刘高洁老师的课堂上,她把神舟十六号的案例与传热学相结合,向同学们阐述热控制与热防护的新知识,她希望把科研案例和学科前沿相结合,让同学们明白能源动力类专业不仅能在传统的电力、机械、建筑等领域发光发热,同时也能在航空航天、电子芯片等高精尖领域有着广阔天地,以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刘高洁老师“传热学”课堂

“忙”开拓新形势

“《论语》导读”是一门面向全体本科生的通识课,沪江学院刘永老师已经讲授了10个学期,但随着对《论语》阅读次数的增加、对《论语》阅读体会的不断深入,刘永老师每学期都会增加新的备课内容,不断开辟新的讲解主题,拓展新的授课形式。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在备课时,刘永老师想到了用这两句《论语》中的话概括了孔子的形象。新学期课堂上,他将会带领同学们吟诵《论语》章句,并用五言诗的方式来总结学习体会。看着第一节课座无虚席的教室,以及同学们认真学习的身影,刘永颇为感动:“学《论语》,读《论语》,在生活中运用《论语》的仁心和智慧,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方式,我将与学生共勉。”

刘永老师“《论语》导读”课堂

“忙”实现新突破

对于机械学院研三学生李帅来说,“开学”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暑期,他都“泡”在学院振动控制与智能结构研究实验室里,跟着导师余慧杰做金属橡胶编织工艺方面的研究,致力于金属橡胶的隔振效果最大化。

谈及为何暑期也不休息,他说:“金属橡胶从制备到性能测试,时间漫长,这是一个既痛苦又兴奋的过程,痛苦在熬夜等待,兴奋在产品成功完成测验的那一刻,我不想错过每个瞬间,就一直坚持着。”

新学期,李帅希望团队研发的金属橡胶隔振器能够更多的运用到国之重器上,“我从导师身上看到的是,有始有终的学术精神和为国奉献的赤诚之心,这将激励着我继续埋头科研,力争实现新突破,为保卫祖国贡献上理青年力量。”

余慧杰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学校里争分夺秒投身研究的师生们还有很多,走进先进制造大楼机器智能研究院,健康学院学生甘文聪在导师李清都的指导下,正在进行双足机器人行走控制实验。今年8月,团队研发的“小贝4.0”突破传统双足机器人弯腿行走、步幅小、大平脚等技术难点,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得到了行业内外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由像甘文聪一样的上理科研人薪火相传,“团队将继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双足机器人技术不断突破与创新,助力构建智能化时代的美好未来。”

机器智能研究院李清都老师指导学生调试设备

体育馆

投掷、跑动、扣杀,年轻的身影在运动场挥洒热烈的汗水,分泌快乐的多巴胺,在名为青春的路上肆意地向前奔跑。

图书馆

安静的图书馆内提笔沉思,在桌椅方寸之间求索知识的无尽彼岸以恒心踏实积累点滴知识,以信心鼓舞勇敢前行,以决心坚持不轻言放弃,奋笔疾书的样子成为青春最好的回忆。在课堂上仔细聆听,在实验室刻苦钻研,在图书馆泛舟书海,在体育馆挥洒汗水,这一幕幕汇聚成开课第一天的新气象。三尺讲台上下,方寸校园之间,“畅游”更大的世界。



来源:新闻中心

图:戚林泽 白世玉 汪忠鹳 冯博

文:董真 门川琨 何靖雯 王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