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迎来2024级研究生新同学

时间:2024-09-09浏览:10编辑:摄影:

9月8日,上海理工大学迎来了4000余名2024级研究生新生,他们的身影为这座百年学府又增添了一抹新的青春色彩。学府新声,逐梦新程,莘莘学子将在这里开启属于自己的研途新章。


赴秋约,齐展“新”辉筑蓝图

乘秋风赴秋约,“萌新”陆续来报到。温暖贴心的指示牌、精神饱满的志愿者,热烈与美好的迎新氛围,充分展现了校园迎新工作的“精度”与“温度”。

2024级研究生新生报到当天,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到各报到点检查新生报到工作,慰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并详细了解新生报到情况,对新同学的加入表示欢迎与祝贺,并鼓励大家勇于求知探索,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

校领导到各报到点了解新生报到情况

各报到点浓浓迎新氛围


享秋意,“花式”迎新聚“新”意

迎你来“理”,出新更出“心”。在学校对迎新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安排下,各学院开启花式迎新,细致准备、周到布置、以心迎新。

“开学心愿墙”,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的学子们纷纷寄语未来,无论是职业蓝图、科研梦想还是成长规划,每位同学都在这里写下对自己研究生三年的期许和祝福;“家乡位置标记”,理学院新生们在中国地图KT板上标记家乡,增进彼此了解,让学子们感受到“身在异乡不为客”的温馨。

“探寻上理记忆,厚植爱校情怀”,为加深研究生新生对学校的发展脉络、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了解,机械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新生参观校史馆、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导同学们树立爱校荣校的意识。

各个学院还为自己的新生备上了精美的礼品,让新生们感到惊喜满满,圈粉更圈“心”。材料与化学学院为2024级研究生新生精心准备了特别的新生礼物——定制实验服;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准备上了学院专属logo的帆布包,希望这些礼物能够陪伴同学们在科研生涯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提升“放眼看世界”的意识,管理学院将国际化建设与服务咨询融入新生报到流程,不仅有具有国际背景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为新生提供国际交流项目、海外学习机会、国际学生交流等咨询服务,新生学子们还能在入学教育阶段组织小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新生充分体验学院浓郁的国际化办学氛围,提升“放眼看世界”的意识。


各学院花式迎新

报到当天各学院辅导员到寝室看望新生,为他们答疑解惑


摘秋实,擘画“新”言述未来

与上理相遇,是天道酬勤的喜悦,是激动雀跃的兴奋,是信心满满的期待。

2024级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新生崔芮豪在参观校史馆时感慨道“来到上理最大的感受就是校园十分漂亮,人文气息浓郁,看到图书馆里奋笔疾书的同学们感觉学习氛围也非常好!”他希望不断突破自我,更加进步,有所成长,希望每天都能过得十分充实,真正学到日常生活中所能运用到的技能。

2024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新生张子晗对于未来的生活,她说道:“希望研究生期间提升学术水平,跟随导师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也希望多参加社团组织等提升自我的能力。”

2024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新生王成岩,希望研究生阶段在导师学长的帮助下认真学习,努力多学专业知识,顺利完成学业。

2024级出版学院研究生新生郑林蕊,对于未来的规划她这样说道:“我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在研究生阶段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能够锻炼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前提,二是不断提高外语水平,拓宽国际视野,三是不断学习提升学术水平。”

2024级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新生徐小龙说到与上理的相遇与感受:“我是长海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报考上理也是希望将自己的专业与多个领域交叉结合,希望在上理学习更多专业的知识,在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将所学所研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新同学开启新生活


乘秋色,初见暖“新”勤暖意

为保障新生报到顺利进行,学校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的温暖服务为新生入学工作保驾护航。

开学季是快递包裹的高峰期,接收、分拣、投递……学校快递站工作井然有序。校园食堂在新生报到时也“美味”登场,汇聚八方的菜系,烹饪出“家”的味道。

周全服务、暖心保障也离不开解疑答惑生活方方面面的宿管阿姨、疏通校内道路的安保人员、协助搬运行李的研究生志愿者……他们不惧烈日,穿梭在校园每个角落,迎接新生、指引新生报到、帮忙拿行李,他们步履匆匆,不曾停歇,一抹抹鲜红和纯白交错的身影成为今日上理一道靓丽风景的同时,也为新生学子们带来温暖入学记忆。

在全体师生的通力合作下,迎新现场热闹而有序,以“心”迎新,让新同学入校就有“回家”的感觉。


温暖服务为新同学保驾护航

灼灼芳华,奋勇前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们,你们跨越千山万水、山河万里,相聚于这座拥有百年文化底蕴的巍巍学府

你们与上理的故事,也将始于初秋,续写在每个明天,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祝愿你们心中所想,皆为所愿,不负热

爱,不负所期,拥抱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


供稿: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