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进企业大厂开展服务和调查,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勇担制造强国使命;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投身乡村振兴……这个暑假,我校200余支实践团以“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从上理出发走向祖国各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书写好新征程上的青年答卷。
在追寻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
走进中共一大会址、多伦路、渔阳里等红色旧址,版艺学院“访红色足迹,忆革命基因”团队通过追寻红色足迹,与革命先烈对话,领悟跨越时空而不朽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中英学院“建数字科技,阅红色历史”团队到贵州省侗寨侗族进行调研,开展宣讲活动,让红色故事走进少数民族百姓家……
“红色大寻访”作为今年学校暑期实践重点支持项目,有近百支团队聚焦寻访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服务和调查,感悟沧桑巨变,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我们结合电气工程专业所学,开展电力传承调研走访,学习电力工业企业发展史、先进技术以及其中的红色元素。我深深感受到电力人点亮第一盏灯的首创精神、点亮万家灯火的奉献精神和点亮美好生活的服务精神,增强了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以及为电力工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在参观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机械学院“电力传承:红色工业文化赋能计划”团队负责人宫瑶感叹道。
“电力传承:红色工业文化赋能计划”团队参观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民族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访调研之余,各团队力图针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光电学院“长三角红色工业故事”团队成员许天宏表示:“我们注重挖掘真实生动的红色工业故事,同时采用先进的影像技术保存红色历史记忆,后续我们将通过制作宣传视频、策划展览等方式,让红色工业故事走近公众。”
以专业特长为企业大厂“把脉问诊开良方”
从浙江温州到丽水、衢州,再到安徽泾县,由党校办组织的“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长三角边缘县域的融圈”团队走访了长三角十几家民营企业,调研其发展优势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引进主题,健康学院“‘海’阔天空,扬帆‘企’航”团队通过走访政府机关、企业等,深入了解海南食品药品医疗企业的发展成就,搭起校企合作桥梁……
“寻制造强国初心,访千家企业大厂”作为今年的特色项目,有30余支团队聚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校友企业党的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校企合作等内容开展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如何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如何引进人、留住人?高校科研成果如何向企业转移转化?7月中旬,党委研工部部长彭宗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杰带领着一支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的11位博士组成的服务团赶赴长三角各地,在六安市金安区政校企座谈会上,在走访金安区、裕安区、高新区、霍山县、舒城县等区县重点企业中,面对企业频繁“出题”,他们点对点、面对面为企业在研发方向、新产品开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把脉问诊开良方”,并开展课题调研。
博士服务团六安行金安区政校企座谈会召开
早在2019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与金安区委组织部签署了“党建引领 校地共融”合作协议,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载体建设、课题研究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此次博士团到访,进一步推动了校地合作、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双方签订了《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六安市委组织部“党建+”合作框架协议》《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生服务团六安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以“党建+人才+项目”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升级,推动校地互融互促、和谐发展。
“软硬兼施”助力传统业态“破壁出圈”
管理学院“多功能农业采摘机器人”团队通过调研发现,采摘机器人尤其适用于大面积种植且丰收期很短的果蔬,可以有效解决短时大量雇人、采摘成本高等问题,帮助果农抢收。
为响应智慧农业号召,团队参观学习了崇明等地的采摘机器人,并进一步进行技术优化创新:采用UI可视化界面、多传感器融合SLAM以及人工智能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果蔬的自动识别、实时监测,对机器人位置进行精准定位……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6月初项目启动,8月初轻巧灵活的采摘机器人已逐渐成型。
“多功能农业采摘机器人”团队开展实地调研
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识别成熟果实的精确度、实验室小车的自主避障问题等技术瓶颈,来自系统工程、数学、控制工程等多个专业的团队成员不断调整算法,在软硬件开发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我们将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独立搭建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作业等技能,也通过对企业、高校等类似项目的考察,深入了解了目前该领域的技术基础以及适合我国农村使用的机器人。”团队负责人苗之轩同学说道。
采摘机器人团队成员进行小车测试
在以“硬科技”助力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上理学子还为非遗文化传承下足了“软功夫”。学习木偶戏的历史,观看经典木偶剧目,制作“美猴王”掌中木偶,探讨现阶段木偶戏剧团在校园美育建设与非遗传承领域的新融合、新发展;观看陶艺制作过程,为陶瓷素坯彩绘,寻访古窑址,探索古老陶艺的璀璨烙印……由校团委大学生艺术团组织的“乐道拾遗·匠心筑遗”团队走访了福建泉州等地,切实感受非遗新业态、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非遗文化传承的“疑难杂症”,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破圈”“出圈”。
“乐道拾遗·匠心筑遗”团队观看木偶剧并制作掌中木偶
从基层实践找到开启职涯的“金钥匙”
8点起床、9点早操、10点半学习兵团发展史、16点学习民族宗教政策、21点进行小组研讨……版艺学院新疆籍广告学专业大四本科生迪丽妮尕尔·地力夏提今年成功入选新疆兵团西部计划志愿者,上岗前,她的培训表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在新疆读的小学、初中,高中来到了内地,切实感受到了家乡和内地教育水平的差异。”谈及参加西部计划的初衷,她表示想把自己在内地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带给新疆学生。目前,她被分配到了图木舒克市,“这一年下基层锻炼是考验自己,我希望以用心和努力与当地学生共同进步,未来想继续在内地深造,毕业后回到新疆做大学老师。”
支教之余,迪丽妮尕尔将结合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参与新疆建设。“我想通过媒体平台去推广新疆的农业,让内地朋友认识真正的新疆、尝到新疆特色产品,同时也想让新疆人通过媒体看一看内地的发展。”
迪丽妮尕尔(二排右五)参与岗前培训合影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实践,是上理学子打开职业发展的“金钥匙”。今年暑期,百余名同学积极参与团中央“三下乡”“返家乡”、团市委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到上海市各区委办局、国有企业、街道岗位等挂职锻炼、提供志愿服务。
“撰写材料、发布公告,措辞要准确严谨;工作上的沟通和对接,尽量要书面留底;社会工作岗位上的试错机会比学校里少很多……”健康学院汪郧城同学在徐汇区商务委商业科挂职,“这一经历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非常宝贵,我进一步明确了职业规划,减少了就业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汪郧城在工作
供稿:新闻中心、校团委、研工部
文:张新妍、杨思凡、吴茜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