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6月5日上午,校党委书记王凌宇主持召开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会,以“第一议题”形式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王凌宇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强国有我”的高度自觉,发挥好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切实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他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堪当大任的卓越工程人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能级;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变革,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关爱教师成长,助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在上海理工大学各院部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学院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形式展开深入学习和研讨,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如何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本科生院院长、学工部部部长、教务处处长甘屹表示,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坚持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基础学科、信息学科等与工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以计算机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据驱动能力培养,持续推进医工交叉、艺工融合。二是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将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三是以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的学习范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范式改革,深化科研项目课程、荣誉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四是以系统观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形成突变和涌现效应。
聚焦“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的嘱托,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宝林表示,要夯实学科基础,科学研究才能厚积薄发、人才培养才能枝繁叶茂;促进学科交叉,才能推动技术创新与交叉学科建设,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路径。目前学校正依托基础研究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高水平论文、高被引学者和ESI全球前1%学科的突破。在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方面,依托前沿科学和协同创新基地着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服务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同时学校在高水平地方大学“3161”建设路径下,积极推进医工交叉体系建设,在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绩,培养了一批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
基础学院承担着学校大一新生的培养工作,而大一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打好学业基础的重要阶段。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实验田与突破口,基础学院院长马军山谈道,“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院育人工作融入到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整体布局,积极响应高等工程教育新一轮变革的时代召唤,深入探索大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专业院系协同合作,共同肩负其人才培养的责任。学院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谈及二级学院党委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德强认为,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在制度上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教;在理念上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模式、有教无类;在内容上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强化数据素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治理上不断完善二级学院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院将继续以创建标杆院系为契机,聚合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保障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一流专业建设,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师资水平;深化产业学院和项目课程,落实产教融合,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围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相关部署,中英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蔡卉表示,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更高质量的学生培养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在国际比较中坚定发展信心、看清未来大势,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师生的国内外学习及文化交流中,将传统文化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精神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大使,展现当代青年积极向上、友善包容的心态和形象,持之以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供稿: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