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是核心,课程是关键,而课程思政是教师把专业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推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思政与美育协同育人,成为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每位教师的思想自觉和主动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有一门叫做《纸制品创意设计》的核心课程,课程团队讲授该课三年以来,不断尝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创新探索同向同行、互融互通、共建共享的“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新路径,打造特色校园美育文化,培养具有扎实设计基础、较高综合素养,符合设计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人才。课程获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团队获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课程团队教师合影
紧扣“育人三问”,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回答好这一问题,学院首先从顶层设计着手,成立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专业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退休老教师、行业专家、知名校友等组成的育人工作委员会,并在“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学院党委中心线、教工支部中场线、课程教学生命线”三线融合的创新机制,着力打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求真务实”三大课堂,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构建以美育为先导的德育体系,有效激发了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动力,形成“思政+美育”协同育人的合力,增强了育人实效。
《纸制品创意设计》就是这一模式下涌现出来的优质课程。课程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聚焦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围绕跨媒体出版物中纸质出版物与纸媒传播设计研究领域的视觉传达设计,确定课程定位要求。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美学精神三大思想理论和精神主题,以“传统工艺-现代纸品设计-现代纸艺-环境保护-设计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培养具备较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国际视野、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为学院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工文艺交叉融合发展、为学校建成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提供有力课程支撑。
课程主讲教师谢琼授课纸艺脉络
学生结合思政主题设计素材分享调研感受
聚力多维探索,推进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
教学团队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虚拟课题设计中结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要素,使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浸润爱国情怀、厚植职业精神,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如教师在介绍纸制品发展概况时,会结合中国印刷术、造纸术的演变历程,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先进科技、特殊工艺、现代设计的交叉融合,领会行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自强梦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等,如此力求实现学科底色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色的完美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课程团队创新课程思政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阵地的实践效能,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双线并行,实施“线上+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教学。对接学校、学院、社区平台的相关文化服务,依托校内实验空间、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带领学生前往贵州国家级非遗手工造纸基地实地体验等,变一般作业为研究探索,将纸上创意作品转化为实物产品,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前往红色文化景点考察
学生在贵州石桥古镇国家级非遗手工造纸基地实训
追求知行合一,拓展专业课程中的美育实践
教学团队在美育实践中开展“大交叉”、聚力“大成果”,使更多理论性强、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原创性实践惠及人才培养,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创造新气象。
在具体实践中,团队结合专业特色,以创意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课题、课程改革为抓手,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拓展美育实践路径,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立志报国的情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习惯。如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将建党精神等元素融入到课程、项目作业中,开展大范围的纸制品创作设计及相关展览,其中两幅作品荣获上海市汇创青春展演活动工艺美术类一等奖;为北京市海淀区干休所离休干部们创作“行之道”纸艺长卷作品,以艺术创作形式致敬老一辈革命家。
作品《光耀百年》获上海市汇创青春大赛一等奖
为北京海军干休所老革命战士创作的主题原创设计作品《行之道》
供稿:版艺学院、校文明办
编辑:陈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