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
工 作 简 报
(第4期)
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秘书处编 2018年10月10日
[编者按] 9月19日,学校召开行政工作例会,本次行政工作例会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和“信息化”两个主题开展研讨。校领导孙跃东、盛春、陈斌、蔡永莲、刘平、吴忠、赵明、张华分别结合分管工作及会议研讨主题,提出了建议和工作要求。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刘彬和科技处处长张大伟分别作了“智慧大学已来——信息化服务的调研及思考”“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分析”的交流发言。各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结合会议主题踊跃发言,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现将校长丁晓东在本次行政工作例会及18日召开的院长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要点传达如下,同时附两位交流发言同志的PPT供各位领导参考学习。
一、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实施推进
各学院和各部门必须抓紧落实2018年度项目的经费执行;同时积极推进2019年度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的推进:一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并构建完善的共享体制;二是建立公用房网络管理平台,研究制定公用房分配管理办法;三是抓紧做好第一教学楼的修缮、理科实验大楼建设、主校区南区建设等三个大型修缮项目,不仅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区面貌,而且要在每一处细节上体现人文关怀。
二、紧紧对接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工作
各学院和各部门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度,紧紧对接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工作。
例如,本学期有一项重点工作是要组织全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最近刚刚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各学院就应当结合这一重大热点,抓紧组织召开学院层面、系层面、教研室层面、研究所层面、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讨论分析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等等。各学院不需要等待学校的统一发令,结合学校的重点工作计划,完全可以积极主动地把工作有声、有色、有个性、有意义地开展起来。
再比如,长三角一体化、人工智能等都是最近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脉搏,各学院和各部门完全可以结合这些热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学校已经提出是不是可以和长三角高校一起共建技术转移团队,是不是可以和长三角高校一起打造类似英国北方高校联盟的长三角“一带一路”国际工程教育联盟。相关部门应该抓紧研究具体方案、拿出实施措施,才可以和长三角的联盟高校去谈如何合作。而除此以外,其他部门也应当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思考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怎样开展工作。
在人工智能方面,光电学院正在推进和ARM公司的合作,中英学院在推进和谢菲尔德大学的合作,学校刚刚启动机器智能研究院的组建,另外,机械、医食、管理等学院都已有所动作,十分值得肯定。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另一方面也要更全面、更系统地推进工作,积极占领制高点。
三、以“占领制高点”为重点,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人才培养
关于荣誉学位,“荣誉学位”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拔尖人才培养,另一种是全体学生都可加入的“宽进严出”的培养体系。教务处要进一步完善荣誉学位体系方案。关于产业学院,各学院可以探索聘用企业人员担任“临场教学”老师;还要把教授工作室、博士后流动站等设到产业学院的企业里去,让产业学院不仅是“临床”现场教学的平台,更是学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平台。关于教学改革,在计算机课程改革方面,建议把人工智能作为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在英语教学改革方面,要像中英国际学院一样,通过打造全英文的外在环境,探索在部分专业开展主体课程全英语教学,给予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关于研究生培养,要探索博导退出机制;要定期公布硕导指导学生取得成果的情况。关于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不是一家之事,教务处、学工部、研工部等部门和全体学院要协同推进;现在我们要求一年级学生全部都要自习、晨读,是否可以考虑给予成绩好的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行安排学习,而对学习不太自觉的学生进行强制要求,为此,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要跟进。教师工作部要发挥教风建设的作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加强。关于项目课程,项目课程有大有小,小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参与到某个项目中,以完成项目为目标,自主学习与项目有关的课程和技能;大的项目课程:学校正在筹建机器智能研究院,可以选拔少量学生进入该院,是否可以探索不固定专业进行培养?而是为其布置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大的项目,以完成大项目为目标,由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所需专业和课程,在此,每个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都是个性化的,该院可授予学校所有专业的学位,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方向)”等等。这项工作要抓紧研究并探索推进。关于工程德育。“工程德育”是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的亮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协同校内相关部门抓紧推进。
(二)学科与科研
关于科学研究,要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链发展,从应用研究中发现基础研究的需求,以基础研究提升应用研究的创新水平。关于方向凝练。聚焦军工和健康科技产业,但不限于这两个领域;主要必须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和需求。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是反映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的关键指标,我们要正确认识其重要性,近三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每年维持在55项左右,但与同等规模专任教师数的同类院校相比,我校还需要充分挖潜,大踏步再上一个台阶。各学院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优化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基金申报率;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互帮互助,提高申报方案质量,提升基金资助率;加快引人育人步伐,壮大青年教师队伍,对青年教师予以更多辅导、支持和帮助,提升基金申报总量。关于学科ESI排名,下一个目标是化学学科要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关于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一流学科要迅速抓紧组建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人才队伍建设
每个学科都要抓紧出去“找”人;所有学院都可以实施“沪江博士后”计划,优秀的博士后也要靠主动去“找”,要加快扩大博士后的规模,光电和能动在试点中已经引进了9名博士后,非常值得肯定,但还需要再努力,其他学科也要积极跟进,全校博士后的总规模应该尽快超过100人,甚至300人;要完善对教授的考核,教授也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要求,对教授重在考核其领导、指导团队的成果;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教授,是否可以只要求一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其余论文都可以是通讯作者?避免教师与学生“抢论文”的现象。有关部门都要开展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
(四)智慧校园建设
当前的“智慧校园”已逐步进入到“人工智能+校园”的阶段,高水平大学需要高水平管理和服务,而智慧校园是重要的助推力。建设智慧校园关键在行动,以推动信息化来改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信息化不可能完全考虑清楚了再上马,必然是一个边实施边完善的过程。信息办要牵头明确现有的系统哪些是尚可利用的、哪些需要逐步更新,要明确哪些数据可以挖掘、可以共享、可以分析、怎么共享、怎么分析,要调研并尽可能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来解决问题,要明确高水平大学智慧校园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四、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事业发展
不开放或者“假开放”严重阻滞事业的发展,还容易形成封闭的文化。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近段时间,学校各条线人员外出调研和学习频繁,大家纷纷走出去,了解兄弟院校的发展情况,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比如校领导先后带队去了国防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兄弟高校调研,各职能部处纷纷到复旦、交大、浙大、同济、中医药等调研,很多学院也利用假期外出调研学习等等。“他山之石”为我们更新了理念,也形成了推动事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不单是指学科的高水平,还要有管理和服务的高水平,我们要进一步高举开放的大旗,各个口子都要走出去,在交流、学习、借鉴中,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实现高水平。
(一)做好外访工作
1.做好出访经验分享交流。今后校领导出访后都要进行分享交流,院长、处长、一般人员的出访也都要有分享。
2.做好工作跟踪。出访受到启发以后,形成了想法和思路,就要做出改革,付诸行动。比如借鉴英国“机械艺术博物馆”经验,探索上理工的建设模式,需要重点跟踪。
3.出访要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校领导出访要与外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召开座谈会,介绍宣传学校,吸引有识之士毕业后回到学校工作。
(二)关于国际化办学
1.国际化办学要体现理工特色。上海理工大学的国际化特色鲜明,比如我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数量在高校中居多,又比如,我们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推广本土专业的国际认证,应该说,近年来,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紧跟了形势和需求,因而在推动国际化的深层次发展中,我们也不能落后于人。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我们要有思考,比如医食学院与蒙古科技大学的项目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比如能否借鉴中英国际学院“1+N”的模式,我们联合长三角高校一同“走出去”。在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国际合作展开科学研究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在推动国际化的过程中,必然困难重重,但困难不能成为我们不进步、不突破的借口。
2.申报国家级引智项目“111计划”。上海大学自第一次申报成功以后,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年成功获批一个“111计划”的记录,我校要与之看齐。光电学院今年成功获评了一个,今年我们必须再申报,至少要报一个,越多越好。听说环建学院已经有一个项目前期基础不错,应该集全院力量抓紧准备。我也希望其他学院能够积极申报。
3.建好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是上理工深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化示范学院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自设“特区”试点,然后推广至全院,除了管理学院作为硬性要求外,其他学院也可以探索和尝试,我们就是要让不懂汉语的人来为学生上全英文课程,像中英国际学院一样,为学生学好英语创造环境,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二,是申报国家外专局要求的“国际示范学院”,医食学院已经在筹划申报“国际健康科技学院”,其他学院也可以积极准备。
4.对外开放走出去,要十分注重用好俄罗斯的资源
俄罗斯的高校实力很强,特别在机械领域,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合作愿望。建议机械学院联合组团到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访问(我已邀请该校校长明年春天来访我校),ITMO大学的制冷工业很强,建议张华副校长带队访问。
(三)近期出访爱尔兰、英国的五点体会
1.关于面向行业产业办学
我曾经出访以色列,以色列作为创新的国度,特别强调“需求是创新之母”,他们所指的“创新”与我们不同,他们的“创新”就是“转化”,即把新思想、新方法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此次到访的阿斯隆理工学院就聚焦体育健康产业,比如他们针对婴儿出行要携带婴儿用品的需求,发明了可紫外线消毒的便携瓶;针对运动员运动以后需要降温的需求,发明了通过为内脏降温从而促进运动后快速恢复的设备等等。可见,创新有时候就像“窗户纸”,需要有心人高度关注产业需求、生活需求、社会需求,去捅破这层纸。
2.关于创办“生产性”实验室
比如谢菲尔德大学AMRC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完全重构生产的工厂——“2050工厂”,它具有可在不同高价值组件及一次性零件之间快速切换的生产能力,以满足航空航天和其他高端制造业的未来需求。我们是不是可以突破体制性障碍,也创办一个类似的“未来工厂”。比如我们可以在“一校八院所”选择一两家加盟,由他们提出需求,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临时组团,迅速完成攻关任务。这些根据项目需求招聘来的人员,完全可以适用我们的企业编制试点政策。
3.要合理创建创新空间
所谓“学科交叉”,并不是指将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的领域,而是指不同领域的人共同研究同一个东西。比如,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工程技术研究院汇集了广泛的学科,从事电磁波传感和微波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目前已经将传感器研究应用到环境、生物、医疗、工业等各个领域。利物浦大学和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共同设立了Sensor City,为师生创新创业者或者微小企业提供一个科研环境和孵化器,主要支持的领域是数字式传感器开发及应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找到类似传感器这样的“媒介”,促进建成学科交叉中心。
4.高度体现“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
我们在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基本建设等所有环节中,必须切实体现“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我们在英国、爱尔兰各个大学里参观,到处的细节里都体现了这种思想。以谢菲尔德大学的钻石大楼为例,是一个包括教室、实验室、自习室、报告厅的综合性建筑,从一个座位的设计、一台设施的使用、到一张标识的张贴,无一不把师生的使用体验放到首位。我们一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把方便自己开展业务放在首位,不是把方便师生学习工作放在首位,服务型机关、服务型后勤的建设需要踏踏实实地从思想到行动来彻底改进。
5.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科普的结合
俄罗斯的ITMO大学有光学博物馆,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制作展示品,展现光学的艺术之美,每件作品都标明年代和作者。英国埃文河畔Stratford,有一个机械艺术设计博物馆(MAD : Mechanical Art & Design Museum),每件作品都可动态展示,是机械、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参观完这些博物馆之后,我们深受启发:我校有机械、艺术等学科,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类似的博物馆,用机械展示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继续做强光电学院的科普基地,医疗器械也可以尝试建设博物馆。我们的目标是用小投入、小制作,让公众既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美妙,更让人能够亲近。把科技与艺术、设计、科普相结合,对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增强师生动手创新能力、对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大有裨益。
五、高度重视进博会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
由盛春同志牵头,梳理统筹全校各口径的安全工作,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并督促整改落实。
报送:全体校领导 抄送:全体中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