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领导  工作动态

【新闻特写】去远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发布时间: 2025-05-13 文章作者: 发布人: 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 964

“他作为上海市第二批“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技术援藏,为西藏新能源开发奉献近二十载,建立新能源发电厂23座,点亮西藏人民幸福生活……”在上海理工大学,200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能动学院校友王俊乐是位人人皆知的“老学长”。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能动学院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融入人才培养和就业升学工作中,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浇灌青春热血。


学院“1+X+N”团队为考研学子送祝福

一份全院专业导师花名册,让升学就业有“温度”

50.42%——这是能动学院今年本科毕业生的升学数据,这意味着在学院361名2025届毕业生中,已经有182人被国内各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了学院升学率的历史新高,这离不开有温度的育人工作。

对此,2025届热能工程专业毕业生刘远霖深有感触。来自贵州乡村的他,在大学学习生活曾一度迷茫,绩点只有2.63,今年成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其中一个转折点就是陈红梅老师和我的一次谈心谈话,她告诉我,理想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让我深入思考‘走出大山’是为了追寻什么,我又能够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


刘远霖和辅导员陈红梅合影

去远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仅指的是地图上的方位,也可以是科研报国的情怀。最终,刘远霖决定读研,在深一度的科研创新中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学院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则提供了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托举。

“在我为不知道怎样联系考研意向学校而倍感焦虑时,陈红梅老师为我们所有考研学生整理了一份全院学术导师毕业院校的花名册,还为我们一对一推荐有经验的学长。还有我的专业课老师刘高洁,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及时回复我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耐心的解答。”

在被录取的同学中,像刘远霖一样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下的同学多达62人,这离不开学院教师团队的指导和鼓励。除了为每位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台账、分层分类开展精准指导外,更是给予学生个性化帮扶,用“有温度”的举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一支“1+X+N”团队,让育人工作有“广度”

构建“思想引领-学风固本-就业赋能”的工作体系是能动学院一直以来的学生工作模式,通过打造“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学士导师”专业的育人团队,从生活、学业和科研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引领学生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学习规划,真正形成全过程育人闭环。

“我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便加入了学院组织的‘科研培育计划’,每位大二的学生都会有一名自己的学士导师进行科研指导,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本科生可以提前进入到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中,以赛促学习,参加各类创新大赛,更好地帮助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我保研之路增加了很多科研亮点。”作为“学霸寝室”的成员之一、保送到南方科技大学的易颖琪同学表示,在学院这样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下,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被带动了起来。在他的寝室,有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的王骏晖同学和考入上海理工大学的纪晨庆同学,还有收到了南洋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孙一轩同学,良好的寝室学风不仅让大家都收获了自己理想的Offer,也让科创之风吹向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学霸寝室”四公寓二号楼108室成员合影

“当我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压力大时,有辅导员老师和我谈心谈话;当我在求职或者面试遇到瓶颈时,有班主任老师贴心的慰问和鼓励;当我需要科研指导时,有学士导师手把手的教学支持。”通过这样一支“1+X+N”育人团队,让就业育人工作融入了日常学生工作中,创造了更加立体化的育人效应。

学院学生工作团队

一项全链条就业育人机制,让择业就业有“深度”

“去年9月,我在阳君老师和方奕栋老师的指导下在东方汽轮机厂实习,一开始只是把它当作一项未来可能会从事的专业去学。但在项目现场,看到一项项自主研发、创新突破的汽轮机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运行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所学专业带来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的陆文焕同学表示。

能动学院的学科人才培养长期面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早在建国初期,就为国家“三大动力”建设、“三线”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如今,学院已形成了一项“培养-实习-就业”全链条的就业育人机制,通过梳理就业重点行业企业名录、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和建立重点行业实践基地集群等方式,提升整体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鼓励学生牢记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投身重点行业、艰苦边远地区和乡村振兴一线等基层去。

根据2024年学院本科生就业去向统计,在直接就业的110名同学中,80%选择去专业相关岗位,其中不乏前往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能源与动力“大厂”的学生。而根据上海理工大学就业质量报告,2024届毕业生流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学生比例近20%;按行业看,前往制造业的学生比例为36.79。在上理工的积极引导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供稿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