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改革促发展】进一步下放财权,推进“院为实体”改革 |
发布时间:
2025-04-16
文章作者:
董真
发布人:
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
645
|
今年学校财经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透露了这样的信息,2025年预算分配方案将强化学院以及校级研究院的预算主体地位,同时加大对二级办学单位自主争取经费的激励,激发办学活力;另一方面,逐步推进校院两级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探索能源、水资源等公共资源使用的校院两级分担机制,实现“开源、节流双向发力”,等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也回应了年初春季务虚会召开前的系列专项调研中,学院对更大力度放权赋能的呼吁。 在以往,整个学校的预算是一个“大盘子”,各学院从大盘子里分蛋糕;而在新的预算分配方案中,学院自己就是“主厨”,要主动谋划如何争取食材、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也就是说,通过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经费自主权,形成“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管理、绩效动态调整”的预算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这其中,学校方面将赋予学院对资金更多的统筹支配权和管理自主权,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保障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把过去资金执行过程中的审批由“全流程管理”转变为“源头把控”。而学院自主管理的经费,除了学校核拨的日常办学经费、人员经费等之外,还有科研服务、办学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奖励性经费,以及年底未使用完毕的公用经费结转留存——以往这笔经费是“过期收回”的,现在则可以结转成立“发展基金”,用于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所需。 当然,权力下放不等于撒手不管,学校财务部门也在积极构建财务服务长效机制,通过选派财务服务专员、开发财务分析模型生成学院数据画像等途径,搭建起院校财务协同的新机制,引导学院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重点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推动各项资源高效配置。 财务分析报告,一份对学院财务状况的“体检报告” 如何做好、分好蛋糕,不仅事关学院发展,也事关每位老师的切身利益,这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二级学院绩效分配机制改革。根据学校所处教育改革形势和不同时期重点任务的不同,作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领域之一,二级学院绩效分配机制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2001年起,学校开始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把财务预算、部分经费使用权向学院转移,同时把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工资津贴“打包”拨给学院,由学院根据学校原则意见制定和实施分配办法。 2005年,学校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出台《关于实行校内岗位业绩津贴发放两级管理的实施方案》。之后的2009年和2014年,学校对学院预决算、绩效分配方法做了较大调整。现行方案出台于2020年,其核心是强化“任务+绩效”的分配机制,也就是在考虑任务量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学院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质量进行绩效核拨。而新机制的改革方向是实施体现个性化的分类绩效核拨模式,以“基础资源+服务、贡献”的模式实施资源统筹分配和动态调整机制,从而突出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改革实效。 而强化学校财经工作委员会这一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发挥,本身就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后续,财经工作委员会将通过召开委员会会议、专项工作分析研判、加强数据赋能等举措加强对学校财经工作的领导,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财经工作委员会年度第一次会议指出,要聚焦重点、合理高效配置资源
支持:财务处、人事处 供稿:新闻中心 文:张炜 |